
一身利落的T恤亿融配资,说话中气十足,时而爽朗大笑,72岁的于爱梅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年轻十几岁。作为“沂蒙红嫂”后代,于爱梅大半生从事教育事业,退休后她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传扬沂蒙精神上,和一代代“沂蒙红嫂”一起诠释这个名字新的涵义。
“沂蒙新红嫂”
在身边人眼里,于爱梅总是展现出超越年轻人的活力。
参加“沂蒙精神进海南”活动,飞黄石讲课,飞深圳宣讲沂蒙精神,去青岛给沂蒙旅讲座……这个9月,于爱梅只在家待了2天,常常前一天早上4点出发,深夜12点回来,第二天又是天不亮就飞往下一个省,然后一站三个小时宣讲直到深夜。在这样忙碌的间隙,她还给新疆的部队寄去了1000双鞋垫,跟几个地市交流了“沂蒙精神展馆”筹建情况。
在人生前50多年,于爱梅的角色是一名数学老师。她头脑敏捷,讲课幽默,深受学生爱戴。但作为“沂蒙红嫂”标志性人物家庭中的一员,一些东西自然流淌在她的骨血里。
2004年,于爱梅离开教师岗位,有了自己的时间,她就开始想为老八路、老红嫂们做点什么。那时候每个月挣2000多块工资,于爱梅会拿出一半拥军优属。她常常去探望高龄老八路,为他们送去慰问品及为他们特制的“勋章”;她和他们一起开怀大笑,也静静听老人们讲过去的故事,为他们拭去泪水。
做着这些小事的于爱梅本没想做什么“大事”。变化发生在2010年,沂南县委宣传部组织了 “红色宣讲团”,于爱梅成为了宣讲团的三名成员之一,自此开启了她的沂蒙精神宣讲之路。她讲奶奶王换于,母亲张淑贞;讲女英雄陈若克;讲好红嫂明德英,一门三烈士的刘勇良……她愈发感觉到,这些远去的故事里,有这个社会需要的凝聚力、向心力和珍贵的“精神”。
2011年3月,于爱梅受邀到位于常山庄村的红嫂纪念馆担任义务讲解员,这一干就是六年。彼时,纪念馆条件尚简陋,连个遮风挡雨的办公室都没有,于爱梅冬天站在太阳地里,夏天站在树荫下,40分钟一场的宣讲一天讲五场,全年无休。“每天都有来参观的人,根本不能停。”于爱梅说,但一年四季难免有生病的时候,她常常发着高烧站一天,晚上再去打吊瓶。
出门做沂蒙精神宣讲,于爱梅总随身带着本子,上面写满了她准备的内容。
“我干什么事,都非常有毅力,一定会坚持到底。”于爱梅乐呵地说。
后来的日子,她开始“走出去”。十余年间,于爱梅去过西藏、新疆、内蒙古、海南、四川,自费行程几十万公里,宣讲4000余场。从北海舰队,到高原哨所,再到学校工厂,于爱梅的台下,有孩子们稚嫩却感动的脸庞,有皮肤黝黑战士们亮晶晶的眼睛,也有很多热泪盈眶的大人……很多人都在她的口中听到了沂蒙革命故事,感受到了沂蒙精神。
2017年9月底,于爱梅在开车去蒙阴的路上跟一辆拉着39吨碳煤的车相撞,三根肋骨骨折。但10月6日,是约定去吉林省榆树市希望小学讲授沂蒙精神的日子。10月5日,于爱梅临时出院飞往长春,又坐了四个小时车赶到学校。她忍着剧痛站了几个小时给孩子们上完课,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异常,下台时,陪她去的工作人员才看到了她指尖滴下的汗。
2016年,在红嫂拥军协会基础上,于爱梅发起成立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。“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”于爱梅说,她想组织一支队伍,让更多人参与到传播、传承、践行沂蒙精神中来。近十年过去,沂蒙精神传承促进会在武汉、陕西、贵州、北京、南京等地都已有分支机构,也开设了多个相关展览馆。
这些年,于爱梅累计捐赠、宣讲花费数十万元,但家里无一人有异议。“咱们现在一件衣服能穿好多年,吃喝能花多少钱啊。”说起这个话题,她的爱人高征文,这位曾经上过越南战场的军人摆摆手,眼含笑意。
亲爱的母亲亿融配资
于爱梅讲述的故事,很多都是母亲张淑贞从小讲给她听的。作为“沂蒙红嫂”,张淑贞后半生的30多年里一直跟着于爱梅居住。这个满头白发、笑容亲和的老太太出门不多,但她和婆婆王换于的故事,早已与“沂蒙红嫂”“沂蒙母亲”的名字一起,写入历史。
1938年,毛主席提出“派兵去山东”,伴随着八路军115师进驻山东,出生于沂南县马牧池乡西官庄的张淑贞,在婆婆王换于的影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,任两个庄的妇救会主任。
除了日常发展党员,传递情报,王换于和张淑贞不惧日军“救一个八路活埋全家”的恐吓,每次战斗都上前线抢救伤员。
“俺娘和俺奶奶那时候常说,俺就是命大的。”于爱梅说,那时候两人常常战斗还没停就去战场“抢人”,母亲的头发被烧焦过两次,奶奶的衣服上留下过很多次弹孔。
在最艰难的1939年,因为党的相关机构面临战略转移,留下了很多革命后代和烈士遗孤,这对婆媳又创办了战时托儿所,抚养了一大批革命后代,其中就有徐向前的女儿小荷(乳名),罗荣桓的儿子罗东进……正值哺乳期的张淑贞和嫂子把乳汁喂给这些孩子,他们全部平安长大,而自家的四个孩子却因营养不良、照顾不周而夭折,这其中就包括于爱梅的大哥——1941年,鬼子频繁对所在村子扫荡,那年秋天,奶奶和母亲带着战时托儿所的孩子躲进了东山的山洞里,因为走得匆忙,没有带够衣服,就让8岁的大哥回家拿衣服,但这一去他直到第二天还没回来。
第三天鬼子撤退了,张淑贞回到家一看,8岁的大儿子已经躺在床上奄奄一息。“那会鬼子在天上扔炸弹,不知是惊吓还是受伤,就那么没了。”于爱梅说,爷爷最疼这个长孙,大哥死后,爷爷三天没有吃饭。
“我相信人可以为了信仰献出自己的生命,但在当了母亲之后,却觉得献出孩子的生命太难了。”于爱梅说。
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,家中最少的时候也养着17个孩子,最多41个。“那些年,也不知道怎么就过来了。”解放后,母亲有时感慨。
但对于这段过往,母亲曾对活下来的7个子女有过专门叮嘱:“以后任何孩子来找咱们,咱们不能不认,但是任何人不能去找他们。”
人生最后的岁月里,张淑贞的生活很简单。于爱梅说,母亲平时会看看电视,以她为原型的《红嫂》她看了两遍;再就是延续了年轻时的习惯,闲暇时间给子弟兵做做鞋垫,家里的鞋垫一直堆得老高。
于爱梅家中,还留有很多她和母亲亲手给子弟兵做的鞋垫。
她无比珍视自己的党员徽章。有一次于爱梅拿回一枚党员徽章,张淑贞问她“你怎么也有呢?”在母亲心中,这是无比珍贵的象征,不是随便能有的。
晚年的张淑贞亿融配资记忆衰退得厉害,她常常在冬天打开家里的大门,跟儿女说“八路军一会就来了”,然后嘱咐家人下面条,打上20个鸡蛋,再去买馒头。有时她会带着全家人包饺子,包完了也守着灶台不让下,“等着八路军来了再吃”。然后就是从天亮等到天黑,儿女劝她“今天应该是不来了,要来不早来了吗?”老人才放下守着的灶台,让一家人吃上第一顿饭。
晚年的张淑贞
2018年,张淑贞在104岁高龄去世。告别仪式上,被她抚养过的革命后代献上同一个花圈,他们共同称呼她“亲爱的母亲”。
热土
临沂河东区轻住·格林酒店,是一家普通的小宾馆。但住客从前台登记开始就能感受到这里的不同——这家酒店到处挂满了沂蒙红色人物的宣传板。
这是老板王秀芳受于爱梅影响,主动增加的装修,“这个酒店经常接待一些全国各地的旅游团、来研学的学生,就想让他们知道这个土地上发生的故事。”
临沂的这家酒店,装修上特意增加了宣传沂蒙红色故事的元素。
我们采访于爱梅的第二天,一场关于沂蒙精神文化产业发展的座谈会在这个小宾馆举行。活动上,也能听到很多平凡的沂蒙人的故事:参加过多次抗洪救灾的退伍军人,多年来自费拥军慰问的大姐,刚毕业就参与助学的年轻人……一些平时并不为人知的人,在社会的各个角落,点亮着星星火光。八百里沂蒙,一直是一片红色的热土。
很多人提到于爱梅,也会言辞由衷地感谢这位大姐。
自从退休后,于爱梅就没有停下来过,但她觉得“累有累的价值”。
她回忆说,自己年轻时曾不想做老师,但这些年,她越发感觉到教育的意义,也秉持着朴素的逻辑,“如果大家都还在践行老一辈的优良传统,讲奉献,社会上不就没有那么多不好的事了吗……”
她现在仍常常回到红嫂纪念馆,给游客讲红色故事。在这里,有一个展厅全部都是她的奶奶和母亲,而即便已经讲了上千遍,于爱梅还是会眼含热泪。
“你经常这样触动吗?”“每一次都是”。
在那个交织的时空里,她一直跟奶奶和母亲站在一起。
总监制:廖鲁川
监制:刘海鹏
策划:刘雅菲 赵艳 吴佳
统筹:吴佳
采访:孔雨童
拍摄:李家澍 邱志强
后期:李家澍
配音:朱若彤
海报设计:许晨
漫画:徐进
特别鸣谢:临沂市委宣传部
大众新闻·齐鲁壹点记者 孔雨童 李家澍 邱志强
易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